《论语》练习题8
7.(6分)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下面小题。
子曰:“三年学,不至于谷①,不易得也。”
子曰:“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?抑为之不厌,诲人不倦,则可谓云尔已矣。”公西华曰:“正唯弟子不能学也。
冉求曰:“非不说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”子曰:“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。今女画。”
【注】①谷:指俸禄。
(1)结合材料一二,说说孔子主张的学习目的是什么?
(2)结合材料三,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评价和教育冉求的。
8.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小题。
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: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谓与?”子曰:“赐也,始可与言诗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
(《论语•学而》)
子曰:“小子,何莫学夫诗?诗,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: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”(《论语•阳货》)
《诗》有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,是朋友之道,可以群居也。(南朝梁•皇侃《论语义疏》)
(1)根据前两则材料,可以看出孔子对 的重视。
(2)结合材料,说说子贡与皇侃引用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各有什么用意?
9.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下列小题。
(1)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(《论语・子路》)
(2)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。”《论语・里仁》)
(3)子曰:“乡原,德之贼也。”(《论语・阳货》)
(4)子曰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”(《中庸》)
(1)材料一中“和而不同”的含义是 。
(2)综合以上材料,概括并评述孔子“中庸之道”的思想学说。
7.(1)致力于“圣与仁”,而不是为了做官拿俸禄。
(2)评价:孔子认为冉求为不学习找借口,学习态度有问题。教育:孔子认为冉求所说的“力不足”是借口,因为力不足的话会在中途停下来,而冉求现在是画地为牢。
译文:孔子说:“求学三年,不去求官做的人,是不容易见到的。”
孔子说:“如果说到圣和仁,那我怎么敢当!不过是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去努力做而不厌倦,教导别人不知疲倦,那是可以这样说的。”公西华说:“这正是我们弟子学不到的。”
冉求说:“我不是不喜欢夫子您的学说,而是我的能力不够,达不到那个高度和要求啊。”孔子说:“能力不够的人是半途而废。而你是现在还没有开始走路。”
8.(1)学诗或诗教
(2)①子贡引用诗句,用以比喻人有了好的品质,还要致力于学问,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。②皇侃引用诗句,用以表明大家在一起,互相切磋交流学问,可以增进彼此情谊,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。
参考译文:子贡说:“贫穷而不逢迎谄媚,富裕而不骄矜傲慢,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好。但不如虽贫穷但快乐,虽富裕却爱好礼制。”子贡说:“《诗经》说:‘切割,锉刻,雕削,磨光’,是不是这个意思呢?”孔子说:“子贡呀,这样才可以和你讨论诗了。告诉你过去的,你便能用在未来上。”
孔子说:“同学们,为什么不学诗呢?学诗可以激发热情,可以提高观察力,可以团结群众,可以抒发不满。近可以事奉父母,远可以事奉君王;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。”
《诗经》说:“切割,锉刻,雕削,磨光”。找到和朋友相处的方法,可以成群地聚居在一起探讨了。
9.(1)和谐而不同一
(2)①中庸之道是有原则的,以仁义为原则。不讲原则、四面讨好、自私伪善的折中主文是不符合儒家的仁义之道的。(中道)②中庸之道要与“和为贵”的思想相结合。和谐原则是天下之达道,是稳定天下之本,为人处世之道。“和而不同“最能体现中和之道的精神。(中和)③中庸之道的实行要稳健,执两用中。做事要适度,照顾各群体的实际利益而有所妥协。在异中求同,以便达成一致,实现合作。
译文:
(1)孔子说:“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,小人只求完全一致,而不讲求协调。”
(2)孔子说:“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,才能爱人和恨人。”
(3)孔子说:“不分是非,人云亦云的好好先生,是损害德行的人。”
(4)孔子说:“喜怒哀乐还没有表现出来时的那种平和的状态,叫做‘中’;表现出来了,但是不会太过,还算平和,不管是喜还是怒或是哀还是乐都不会很夸张很过分,那就是‘和’了。”